在日常的交流互动中,你是否常常遭遇这样的无奈:抛出一个简单的问题,满心期待一个明确的“Yes or No”,得到的却是or,时间悄然流逝,沟通陷入僵局。
想象一下,你在工作中向同事询问:“你能在明天之前完成这份报告吗?”你渴望的是一个干脆的“Yes”或者“No”,以便你能合理安排后续工作。然而,同事却开启了长篇大论:“哎呀,你不知道,我这两天手头事情特别多。昨天还有好几个其他部门的人来找我帮忙,我忙得晕头转向的。而且这个报告的数据收集起来也不容易,有些部门提供得特别慢……”结果,你在这一通倾诉中,依旧没有得到你想要的答案,宝贵的时间却已匆匆而过,你只能干着急,后续工作的计划也被打乱得一团糟。
今天早盘,美元兑日元跌破前低141.68,创1月2日以来新低。而出现如此大的变化并不只日元,泰铢、韩元、印尼卢比今日涨幅都比较大,人民币亦跟随上涨。受此影响,日本股市早盘明显走弱,香港市场亦走势乏力。
又比如在给孩子辅导作业的时候,你问孩子:“这道题考的知识点在哪?你应该从哪个角度来思考?”得到的回应却是:“我今天上体育课到时候跑了两千米,计算机课的时候我忘了穿鞋套进教室,我的数学课本也没带回家……”说了半天,一点没说到正题上。原本家长信心百倍地想辅导,现在陷入了僵局,好心情也被这无效沟通消磨殆尽,于是就出现家长吼叫,孩子不服气,家庭氛围迅速紧张起来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答非所问的情况呢?
有时是因为对方没有真正理解问题的核心,思维在自己的轨道上肆意驰骋;有时则可能是为了回避正面回答,故意用冗余的话语来转移注意力。无论是哪种原因,其结果都导致沟通成本急剧增加,时间被白白浪费,双方的耐心和信任也在这一次次无效沟通中被消磨。
那么,如何才能打破这种沟通的困局呢?
首先,作为提问者,我们要学会精准地表达问题。在提问前先组织好语言,让问题清晰、简洁、明了,避免歧义与模糊。比如,在工作场景中,可以说“这份报告明天上午 10 点前能完成并交给我吗?请回答能或不能。”这样能给回答者明确的指引。
其次,回答者也需提高倾听的能力,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,给予针对性的回应。
最后,无论是提问还是回答,都要营造一个尊重、包容的沟通氛围,让彼此都能放松地表达真实想法,减少因心理压力导致的答非所问。
当我们再次开启一场对话时,不妨从一开始就明确彼此的期待:是寻求一个“Yes or No”的确定答案,还是深入探讨某个话题的细节。让沟通回归本质,让每一次交流都成为思想的有效碰撞,不再让答非所问(or)成为沟通的“绊脚石”,共同构建高效、和谐的沟通环境,使我们的生活与工作都能在清晰的交流轨道上稳步前行。
“Yes or no” 小知识:
1.直接询问:用于直接询问对方的选择或判断,要求对方给出明确的回答。
“Do you like apples? Yes or no?”
(你喜欢苹果吗?是或不是?)
2.确认信息:在确认某个信息是否正确时使用。
“You are coming to the party, yes or no?”
(你会来参加聚会,对吗?)
3.强调立场:有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立场,可以重复使用来加强语气。
“You have to make a decision. Yes or no?”
(你必须做出决定杠杆证券的风险。是还是不是?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