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费者购买十年新会陈皮,最关心的两个问题是,是不是新会陈皮?年份有没有十年?那么,每罐68元的十年新会陈皮产品里面的检测报告,能不能证明这两点?南都记者通过仔细查看报告内容以及咨询商家和检测机构后发现,这份检测报告与产地和年份无关。
业主爆料:消防楼道堆杂物、电梯坏了一个月没修
“我们不以规模为导向,更注重经营质量,利润和经营总额反而更高了,因为提供的是自研产品,把控力和服务力更强了。”
作为工业互联网头部企业,树根互联一举一动都引发行业关注。近日,树根互联联合创始人、首席运营官黄路川接受南方日报、南方+记者专访,回顾树根互联经历的变化与调整。
瘦身
工业互联网属于典型的“长坡厚雪”型赛道,前期需要在技术、资金、人才等方面进行大量投入,而等待回报又是个“滚雪球式”的长期过程。
当下,树根互联更愿意“瘦身”,在项目和客户选择上,也更加谨慎。
黄路川对此解释,新能源电池行业往往新技术迭代非常快,如果不是头部企业,往往投入还没来得及收回,原有的技术就已经落后。
“必须选技术路径不是快速迭代的行业,这样的数字化投入才可能收回成本。”黄路川说,比如,所处行业没有太多剧烈变化,不至于出现颠覆性技术,导致原有投入收不回来。
传统燃油车零部件行业就会更慎重,但一些企业技术路径选对了,即便在支出上“过紧日子”,也会加大数字化投入,以此持续规模化抢占市场,不断巩固行业地位。
树根互联在常州有一家为奥迪灯车企供应大灯的客户,其产品包括“双眼皮”大灯、室内灯、氛围灯等。每当一个爆款出来时,这家客户能迅速抓住趋势,以最好的质量进入到整车厂体系。这背后,借助数字化能力,把设计、生产、供应链、质量管控等串联起来,继续强化其成本优势,而随着量产规模提速,拉开了竞争者的差距。
“我能比所有跟随者还更有性价比,还给客户服务更好,因此就能稳固占据头部市场。只有不断具备快速响应才不会被抛弃。”黄路川说。
健体
打铁还需自身硬。选择做什么与不做什么之外,树根互联也在思考“强身健体”。
树根互联不仅提供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,还为企业提供了一套工业级数智化产品及服务,随着未来工业数据与机理模型的不断沉淀,逐渐推进全场景闭环,实现生产智能化。
围绕生产智能化(智能制造)、管理智能化(智慧决策)、服务智能化(场外设备运营)三个业务方向,树根互联从两方面为这套工业级数智化产品及服务提供保障和能力:
一方面,是价值场景全闭环执行能力。黄路川认为,智能化时代,有“三座大山”要攻克,一是“眼”,即实现信息的获取,依托IOT、机器视觉等先进技术进行数据采集;二是“脑”,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决策引擎,负责处理海量数据、优化决策流程与智能分析;三是“手”,“眼”和“脑”协同基础上,推动智能决策的精准执行。
眼、手、脑紧密融合,构建一个高效运作的价值场景应用闭环,才能实现智能化的最大效果。
如在新能源车企赛力斯做的质量检测,包括了硬件、软件、算法、大模型;在三一重工焊接场景中,把自动化和高度的数据算法、经验模型结合在一起,提升焊接质量;在南玻集团通过算法排程提升玻璃剪裁率,等等,逐渐朝向全场景闭环、生产无人智能化。
另一方面,是软硬一体能力。软件与硬件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工作,以最大化地发挥各自优势,创造出超越单一组件性能的整体效能。
黄路川说,当前市场上,企业往往专长于软件或硬件单一领域,难以实现软硬件深度融合的一体化解决方案,这在项目交付过程中造成了极大挑战,限制了整体效率和客户体验。
而软硬一体化,能够简化项目流程,提升交付质量。其中关键在于构建一种智能生态,机器、软件与人协同工作,而随着更多智能化机器的参与,人的直接干预减少,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将得到显著提升。
【高端访谈】
市场唯快不破,只有快速生产才能拿到订单
南方+:很多工厂在向“快工厂”转型。数字化如何帮助工厂更快转身?
黄路川:“快工厂”即按需定制、小批量定制,一个核心原因是市场剧烈变化,终端客户的需求也发生了结构变化,他们不会为更贵的产品买单。其次是技术的进步,比如新能源技术领域,新的工艺、新的材料不断更新换代。
能不能快速响应客户?我认为有几种方式,第一种是更加生产柔性。在物理条件不做太大改变的基础上,商业模式上能快速适应交付。比如我们的客户新生快捷,是生产PCB板的,过去交付的标准时间要4天,从设计师开发需求到工程师拿到手上做实验,我们就要帮助他们一次性快速交付,把订单周期缩短。
第二种是工艺结构发生变化。之前做一个鞋模,从设计图形、机加工、酸洗等全过程要一个月,现在3D打印一个鞋模只需要2天,这就是制造工艺的变化。
3D打印过程中会产生粉末,而粉末是会爆炸的,通过对粉末的监控,可以提高安全性;再比如,材料打印完了,就要及时更换,否则会影响产能利用率。能生产100个鞋模还是1个,精益生产可以不断提升效率。
如果把工厂内部、多个制造基地的3D打印机连接起来,还可以产生新的效果。联网可以更好积累数据,把机器的生产数据记录下来,为迭代升级提供基础。工业互联网让大模型应用到制造业成为了可能。
第三种是面对消费分级,需要降本增效。工业互联网能帮助精益生产,获得更多成本优势、提升质量优势。
南方+:对不少企业来说,新的数字化、研发投入往往只有6个月领先周期,后来者通过模仿成本更低。如何看待这种现象?
黄路川:这实际上是因为产能饱和,大家一窝蜂干一件事,只要赚钱就都跟上,产品没有壁垒。但市场依然是唯快不破,只有快速生产才能拿到订单。
比如阿迪达斯爆米花跑鞋,专利解禁了,谁能快速生产出来,谁就能饮头啖汤,这个过程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,它需要经历设计、小批量验证、大规模生产,只有快才能率先吃到嘴边的红利。
这意味着,要有极强的设计软件,能把产品设计出来,而衣服、鞋子都有自己的专业设计软件,只有拥有专门的设计和生产软件,以及相应的数字人才,才能吃到第一波红利。
领先者率先实现规模化定制,能比所有抄袭者还便宜,只有不断具备快速响应才不会被抛弃。当然,也有一些只做抄袭生意的,但它始终做不大,他们只能寄希望于新的东西出来了,重新做更新的东西,难以实现规模化。
南方+:树根互联在“断舍离”之后还能实现营收增长,其中增量来自哪里?
黄路川:有一部分是来自国际市场的增长。东南亚在制造业上门类比较丰富,和中国有代际差距,而我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,竞争优势明显。
在过去2年间,我们在东南亚的人员,从5个人增长到了60个,尤其是23年树根互联的海外合同金额大幅增长,占公司全单金额的50%以上。能预见到2026年和2027年,还会有比较明显增长,因为在手订单效益逐步显现。
相比欧洲等地,东南亚政策更稳定,不会做着做着,就会出台一条政策说你们不能做了;还有一些区域,钱投进去了就很难出来。
南方+:工业领域智能化发展到了怎样的阶段?
黄路川:从开环逻辑向闭环逻辑转变。原来是经过现场感知、控制器数据采集起来,把感知对象变成数字对象,通过数字模型提示操作者,比如出现预警,人员要回到现场进行调整。现在是闭环,人控制机械、设备来解决问题。这需要强大的软硬一体能力,我们现在也在补上末端的物理控制。
生成式AI也逐步引入到制造业。上一代的工业机理模型,是建立在专家模型基础上,我知道可以通过调节几个参数,做出更好的陶瓷;现在则通过生成式AI,学习上一代技术,形成真正的“脑”,有学习和进化能力,知道现场是什么的,再通过“眼”和“手”来控制现场。
上一代自动化柔性很难做到这点,因为编程是固定的。现在工控打通的,可以自适应,变得更加柔性。
南方+记者 郜小平